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文化政治、現代性與台灣經驗
Cultural Politics and Modernity in Taiwan 
開課學期
102-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其南 
課號
Anth5094 
課程識別碼
125 U28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共406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及碩士班修習。文化人類學次領域及區域民族誌課程。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2culpol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內容主要涵蓋三個面向:1. 從人類學角度探討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化藝術領域與權力意識之間的辯證軌跡,尤其是在前現代與現代之間的典範轉換;2. 就文化研究的一些概念論述戰後台灣文化現象與文化政策思考的內涵及其意義;3. 在探討台灣的案例中,同時也提供當代關於文化、國家與現代性概念的一些理論啟示。詳見課程進度欄

課程單元主題

【單元一】 分析概念的建立
一、文化作為一種政策領域在台灣的發展
二、文化政策研究對象的性質:文化、國家與現代性
三、基礎概念:福科「文化治理性」、葛蘭西「文化領導權(霸權)」、阿多諾「文化與行政」、布爾迪厄「文化資本」和班尼特「文化技術」

【單元二】: 歷史脈絡 ─ 台灣漢人文化意識中的皇朝世界觀與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的文化治理
四、台灣漢人傳統文化體制的形成
五、前現代與現代國家意識的相遇及其文化效果
六、日本在台灣的文化統治技術
七、日本摩登 ─ 日治台灣的殖民性與現代性之糾葛
(戶外參觀活動和影片觀賞)


【單元三】:戰後國族主義與現代性底流的激盪
八、「文化國族意識」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九、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政策在台灣的歷史
十、台灣現代意識的底流(一) ─ 美術運動
十一、台灣現代意識的底流(二) ─ 音樂、戲劇與文學發展
十二、美學品味、藝文補助與資源分配
十三、多重文化系統的形成與文化資本落差

【單元四】:轉型期的文化政策論述
十四、1990年代台灣文化政策論述脈絡
十五、文化資產保存概念、現代意識與公共性課題
十六、戰後台灣的博物館類型及其文化政治
十七、公共藝術、公共空間與公民參與 ─ 「公共性」與文化政策
十八、作為一種文化政策的「社區總體營造」
十九、文化藝術、地方發展與地方治理

【單元五】:現代之後
二十、「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反思
二一、符號消費社會的形成及其政策意涵
二二、「文化公民權」
二三、未來的文化、政治與社會


 

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對於文化政策研究基礎概念之理解,對於台灣文化現象和文化政策發展脈絡的具體認識,發展對於文化藝術、權力與政治和殖民現代性等課題的思辨能力。



 
課程要求
參與上課聽講和參觀活動、繳交平常心得作業和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第1次】 課程性質和各單元內容簡介
[主要閱讀資料]:
[跳舞時代]紀錄片

【第2次】 文化的人類性與超人類根源:從語言到藝術現象的探索
[主要閱讀資料]:
陳其南 結構主義的語言學基礎
[參考閱讀資料]: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明凱譯北京商務版)「音位學原理」和「語言符號的性質」頁67-117。下載網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070555.html
2.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桂冠版《寫作的零度》)頁131-201

【第3次】 帝國的隱喻 ─ 台灣漢人如何在台灣想像中國文化與身份

【第4次】 文化做為一種政策的歷史脈絡:從國家的起源到全球化的美學消費狀態

【第5次】 日本摩登─戰前的殖民現代與戰後的現代懷舊

【第6次】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現代國家、國族主義與傳統發明

【第7次】 文化身份的渴望 ─ 1980年代台灣文化意識的形成

【第8次】 文化資產與國家:現代意識、保存概念與公共性課題

【第9次】 文明化的儀式 ─ 博物館與展示技術在台灣

【第10次】 「公共性」與文化政策 ─ 公共藝術、公共空間與公民參與

【第11次】 作為一種文化政策的「社區總體營造」

【第12次】文化藝術、地方發展與地方治理 ─ 宜蘭案例

【第13次】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 ─ 「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反思

【第14次】 影音與符號的資本化 ─ 意識形態消費的戰場

【第15次】文化資本的差異化與文化系統的多重化

【第16次】美學品味、藝文補助與資源分配

【第17次】文化身份與人類救贖的追尋
 
參考書目
(部分書目)
Adorno, Theodor
1991.‘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Culture Industry. Routledge.
Anderson, Benedict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Bennett, Tony
1991 ‘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in L. Grossberg, et al. eds.,
Cultural Studies. Routledge.
1995 The Birth of Museum: History, Theory and Politics. Routledge.
1998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Sage.
2003 “Culture and Governmentality,” pp.47-65 in J. Z. Bratch, J. Packer
and C. McCarthy, eds., Foucault, Cultural Studies and
Governmentality. SUNY.
2007 《本尼特:文化與社會》,廣西師範大學。第四部分 博物館與
治理:第十章 博物館的政治理性(The Political Rationality of the
Museum),第十一章 文化功用的倍增,第十二章考古學剖
析——使時間與文化治理具體化。
Bourdieu, P., and A. Darbel
1991 The Love of Art. Polity.
Duncan, Carol
1995 《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Foucault, M
1991 “Governmentality,” pp. 87-104 in G. Burchell, C. Gordon and P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Feuchtwang, Stephan著,趙旭東譯
2008 《帝國的隱喻》。江蘇人民出版社。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後現代的狀況 ─ 對文化變遷支援
起的探究》(北京商務出版)。
Hobsbawn,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譯《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出版社。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Sage Publications. (中譯《符號經
濟與空間經濟》,北京商務,2006)。Lloyd, David, and Paul Thomas
1998 Culture and the State. Routledge. Chapters 1, 4 and Epilogue.
Miller, Toby, and George Yudice
2002 Cultural Policy. Sage Publications. (中譯《文化政策》,巨流。)
McGuigan, Jim
1996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Routledge.
2004 Rethinking Cultural Policy. McGraw-Hill. (中譯《重新思考文化
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Pick, John
1988 The Arts in a State: A Study of Government Arts Policie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 Bristol Classical Press (中譯《藝術
與公共政策》,台北:桂冠,第八章)。
Throsby, Davi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文化
經濟學》,第三章)。
Urry, John
1995 Consuming Places. Routledge. Chapters 5, 8, 9, 10, 11.
Kikichi, Yuko, ed.
2007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
2001 (2006)《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麥田出版。
吉見俊哉著,蘇碩彬等譯
1992 (2010)《博覽會的政治學》,群學出版。
小熊英二著,黃阿有等譯
1998 (2011)《日本人的國境界》,國立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出
版。
陳其南、王尊賢
2009 消失的博物館記憶: 早期台灣的博物館歷史》,國立台灣博物
館。
陳其南
2010《台博物語:台博館藏早期台灣殖民現代性記憶》第四、五章,
國立台灣博物館。
呂紹理
2005《台灣展示: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達》,麥田出版。
林果顯
200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 (1966-1975): 統治正當
性的建立與轉變》,稻香出版。
黃英哲
2007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 1945-1947》,麥田出
版。
野島剛
2011《????故宮博物院》,新潮社。
蘇昭英、蔡紀勳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建會。
文化環境工作室
1998《民國八○年代台灣地域文化計劃的展開》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上課聽講 
50% 
學期中缺課不得多於兩次 
2. 
每周心得筆記 
30% 
每周至少2頁 
3. 
期末報告 
20% 
選一特定主題,內容至少15頁。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課程性質和各單元內容簡介
 
第2週
02/26  【第2次】 文化的人類性與超人類根源:從語言到藝術現象的探索
[主要閱讀資料]:
陳其南 結構主義的語言學基礎
[參考閱讀資料]: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明凱譯北京商務版)「音位學原理」和「語言符號的性質」頁67-117。下載網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070555.html
2.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桂冠版《寫作的零度》)頁131-201 
第3週
3/05  帝國的隱喻 ─ 台灣漢人如何在台灣想像中國文化與身份【主要閱讀資料 葛蘭西 《獄中札記》〈文化生活的問題〉,〈文化理論解說資料〉翻譯資料原出:Robert Bockock, Hegemony. James Joll, Gramsci. [參考閱讀資料]:陳其南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費孝通《鄉土中國》】 
第4週
3/12  文化做為一種政策的歷史脈絡:從現代國家的起源到全球化的美學消費狀態 
第5週
3/19  日本摩登─戰前的殖民現代與戰後的現代懷舊
【參考閱讀資料】薛化元編《近代化與殖民》 
第6週
03/26  學運休假 
第7週
04/02  溫書假 
第8週
4/9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現代國家、國族主義與傳統發明
【參考閱讀資料】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麥田出版) 
第9週
4/16  現代國家體制與台灣身份認同 ─ 太陽花學運案例探討
【黃國昌、蔡培慧老師演講】
 
第10週
04/23  文化政治與新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第11週
04/30  「公共性」與文化政策 ─ 公共藝術、公共空間與公民參與 
第12週
5/07  作為一種文化政策的「社區總體營造」 
第13週
5/14  文化藝術、地方發展與地方治理 ─ 宜蘭案例 
第14週
5/21  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 ─ 「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反思 
第15週
5/28  從前衛藝術家梅丁衍《尋梅啟事 1976-2014》展看台灣文化與身份認同

上課方式為參觀該項展覽:
時間:周三(5/28)下午2:30在北美館大廳集合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第16週
6/04  文化藝術與行政  
第17週
6/11  文化藝術與救贖概念